2022-03-01 09:48:10
4270
西雙版納團建之紅色教育基地推薦之二---西雙版納知青館
小編為大家提供西雙版納資訊,西雙版納旅行攻略,西雙版納美食,西雙版納酒店,西雙版納會展,西雙版納團建,西雙版納活動策劃等一切相關信息。
西雙版納知青館位于告莊西雙景星光夜市趕擺街景岱寨16棟,場館共分為上下兩層,設有序言、全國知青起源綜述、云南知青及橡膠發展史綜述、知青在版納、知青助推云南經濟與生活發展、結束語六個部分構成,展館以“史脈為線、圖文與實物相互印證”真實記錄當年那段轟轟烈烈的知青歷史,通過大量珍貴的照片、實物以及知青歷史背景介紹,再現知青們在西雙版納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共同銘記知青為西雙版納做出的貢獻。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68年代開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他們是新中國歷史上充滿傳奇的一代人,把自己最燦爛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祖國西南邊疆建設和農村發展事業。 1969年,數萬知識青年告別家鄉和親人,一路風塵,千里迢迢來到西雙版納,一步一步走進各村各寨,克服重重困難,與廣大農墾職工一起用熱血澆灌西雙版納,為祖國的屯墾戍邊,橡膠事業和水利事業、教育事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在當時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知青們義無反顧地開墾橡膠林、興修水利,在田間地頭不畏艱辛,不辭勞苦,努力學習掌握各種農耕技術和墾殖技術,克服了今天年輕人無法想象的一系列困難:生活艱苦缺少營養,自己動手建蓋竹房,進山伐樹懇荒。如今,西雙版納成為我國第二大橡膠產地正是知青們用血汗換來的,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他們。為確保邊疆穩定,在進行生產開發建設的同時,兵團實行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這里的知青成了一支亦軍亦民的隊伍,他們每天既要參加繁重的生產勞動,又要進行軍事化的訓練。站崗放哨,隊列出操,有時甚至是真槍實彈的對抗演練。經歷了全方位的組織紀律和軍事生活鍛煉,他們逐步成長為了一支建設邊疆、保衛邊防的生力軍,為邊疆的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面對邊疆艱苦的生活條件,知青們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排練了《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沙家浜》等風行一時的“革命樣板戲”,他們不僅學會了少數民族歌舞,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而且還深入到附近的農村、部隊巡回演出,給兵團、農場職工和各族群眾帶來了歡笑和快樂。之后,有很多知青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以知青題材為背景創作了很多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比如《摩雅傣》《孩子王》、《棋王》、《樹王》、《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孽債》等,盡管時光又過去了多年,但這些知青題材文藝作品,在中國文藝界的歷史地位是永存的,在知青們的心靈深處也是難以忘懷的。
從大城市來到西雙版納的知青們,給邊疆帶來了文化知識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和當地少數民族的朝夕相處中,他們深感邊疆地區文化教育的欠缺,很多人走進當地學校,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有的西雙版納知青教師甚至還學會了本地少數民族的語言,他們將文化知識傳播給各族學生,幫助少數民族提高文化素質,和邊疆少數民族結下深厚的友誼,也得到了學生和各族人民由衷的尊敬。
以上內容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