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雙版納,外在的很多東西都成了累贅。這里不拒絕荊棘雜草,她讓所有的樹都長得很高很大,就像大海養育了鯨魚一樣,在版納,大象也因土地的放縱而野性十足。作家毛國聰看到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都和別處不大一樣,“這里的黃牛,悠閑自在,還有那些黑豬,沒有圍欄,沒有人的吆喝、鞭子。”對版納的熱愛,充溢在他的字里行間。
雨林氣候的西雙版納,土地上除了自由奔跑嬉鬧的動物,還孕育著物種豐沛的植物。獨立學者秦鴻雁常年沉浸于植物染色的研究之中,從自然生長的含有色素的植物中提取染料。6年前,當她第一次踏上西雙版納這片熱帶土地,在一個村莊看到一位傣族咪陶(傣語老媽媽之意)織布用的一軸紅線,她眼前一亮,因為她從未見過這樣漂亮的紅色。為了這抹紅色,她決定留在西雙版納,她相信一定還會有更多染色顏料等待她的發現。于是迎接她的是整個熱情的西雙版納,這一天然植物王國不僅有多種可用于紡織品染色的植物,十二個世居少數民族獨特的染織技藝也讓她獲益匪淺。豐富的西雙版納賜予她五顏六色,多樣的民族文化帶給她應接不暇的技巧,她則回饋西雙版納以真摯的愛。在這里,“美美與共”成為一種現實。
無論自然還是人文,西雙版納在用她無盡的物產與多元文明給予在當地的人以滋潤,使人心生對他人的善意,對文化的珍惜,以及對土地的熱愛。熱愛就像是每個人心中的火把,不管相隔多遠,不管身處何種境地,都會在茫茫路途中為人照路。當你心中有熱愛,就會想要將它釋放,就像你有了一座房子,你就想要用心裝點一樣。人們對西雙版納的熱愛,又將以何種方式表達呢?
因為不同人到來,西雙版納每天都在變得不同。她自身的野趣和生趣不斷放大,她拒絕了單調,拒絕了頑固和保守,成為了現在開放、包容和自由的家園。
賀開茶山位于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混鎮東部,東毗鄰勐龍鎮,西接壤曼蚌村委會,北相交于布朗山,屬于勐海茶區的核心區域。
賀開茶山面積及約50平方公里,現有連片古茶園近萬畝。該茶園位于海拔1400-1700米之間,山巒連綿,溝谷縱橫,終年云霧繚繞,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土地肥沃,土壤多為紅壤,茶山區域植被較豐富,形成了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
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囡等拉祜族聚居地,拉祜族寨子都有古茶園。
古茶樹古茶園連成一片,分布有樹齡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園面積8010畝,均為普洱大葉茶種,古茶樹茶葉內含物質豐富,香高馥郁,滋味濃厚。
勐海曼召-手工造紙的活化石
勐混鎮曼召村是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保存較為完好的傣族村寨之一。據貝葉經記載,曼召造紙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曼召村189戶人家,有157戶從事傣族傳統手工造紙。走進曼召村,就走進了紙的世界。每家每戶,院內門前,到處擺滿了紙模。作坊式的生產帶著古老的氣息,沒有機器轟鳴,沒有流水線。所有的程序都要親手完成。
造紙所用的構樹,是一種速生樹種,頭年砍伐,次年就會長起來,又可以砍,構樹樹皮纖維較多,樹皮撕下來后一條一條的,是天生的造紙的優質原料。這種樹分布較廣,繁殖較快,西雙版納一帶很常見。曼召村里就生長著多棵構樹,它的樹干不大,樹冠高10多米,除了樹皮能造紙,樹葉、果實、樹根等還有藥用價值。
據史料記載,這項工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西雙版納最初制造構皮紙的目的是用于佛寺里抄寫經文,土司頒布告示、公文、任職文書;民間祭祀時扎牛、扎馬、扎孝亭、扎俑人,民間制作孔明燈、剪紙、刺繡、裱龍鳳、繡蝴蝶、裱大象、裱馬鹿。
構皮手工造紙技藝,因取材構樹而得名,有幾百年歷史,主要由當地傣族婦女所掌握、運用。其造紙方法屬澆紙法造紙,這是從印巴次大陸傳入的一種特殊造紙法,它廣泛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以及中國西藏,但與中國古代傳統抄紙造紙法完全不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系統所以這種紙又稱為“緬紙”。
一日游行程
第一天:景洪乘車出發,一路欣賞田園風光,到達勐混鎮傳統手工造紙村曼召傣寨,村寨參觀游覽,體驗傳統造紙活動流程,繪制自已的作品并帶走。
第二天:到達賀開古茶山,進行古茶林徒步體驗,沿途風光迷人,非常適合攝影賞景,走在當中會給人一種清新愜意的獲得感;